返回首页>
镇海地名故事|金钩钓月清水浦
2023-11-24 08:55 记者 陈饰 通讯员 李洁  来源: 浏览量: 5995

“重湾叠港境清幽,如叶扁舟剌水浮。两岸林峦风景好,棹歌余韵入江流。”

萧山文人来裕恂写下的《由镇海舟行到清水浦》一文,将我们的思绪从波光粼粼的江岸拉回到100多年前。

2023年7月,走在清水浦绵绵延延的堤岸上,漫漫晴空下一双白鹭翩翩起舞。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东方理工大学建设区域,进行着村庄新时代的使命。

图为清水浦河埠头。(周盈颖 摄)

清水浦村,位于临江西南1.8公里,南临甬江,前大河东西贯穿,镇宁路经此设清水浦汽车站。老村濒江傍河,阡陌纵横。村庄历来是御咸蓄淡的咽喉要道,也是上承下达的驿站、军事驻防的汛地。现清水浦村于2001年由原沈家村、孙家畈村、清水浦村合并而成。

清水浦村党委副书记孙莺告诉我们,“浦”字的解释是水滨或者通大河的水渠,放在地理名词中,是指前大河流入甬江之咽口。古时,清水浦有湖一泓,民国之前湮废。

图为清水浦村地名牌。(陈饰 摄)

清水浦属于自然形成的一个集镇,水陆交通便利。民国初建有轮船码头,宁波、镇海班轮都停靠于此。抗战时期,偶有上海、定海航班临时停靠。道头设渡口,可达江南梅墟等地。内河航船通往江北诸乡。前江神庙前有清水浦堰,堰介外江内河之间。中央一浦,塘堰两条,形如缺月。在古代的建筑风水行话中,被称为“金钩钓月”。

我们寻访的轨迹,便是这滔滔江边,与浦、河、街有关的人文旧事。

影像老街

75岁的村民王凯凯,一早等候在清水浦村现办公地址。关于老街的故事就藏在老人的记忆里。

童年时期,清水浦村最出名的是那条老街。它位于前江神庙边,街道东西走向,分东街、中街和西街三段。这条紧倚甬江滩涂的街市,每日一市,是方圆十里百姓采购生活和生产资料的中心。

“清水浦是宁波镇海之间较为繁华的商埠,街面店铺林林总总,什么都有。”王凯凯回忆道,听前辈们讲,民国年间,街面上有沈祥和商行、怡和祥南货店、邵阿才铜匠店、保生堂药店、闻阿康打铁店、龚月潮染店、陈阿和咸货店、俞阿本白斩店、陈安定贳器店、王满生理发店、师弟理发店、石板行、搬运脚夫组、王荣华碾米厂、任三和碾米厂……还有永安水龙局。上个世纪50年代初起,陆续开办了清水浦供销合作社、临江粮站、清水浦饮食合作商店。1959年,宁波港务局船厂、宁波海航运公司在此落户。

图为孙莺与王凯凯走在村中。(陈饰 摄)

老街跟水有缘,北面是前大河,南临甬江。旧时,此地更是周边地区唯一出海港口,海运业兴盛。从外海运入的鱼货、木材等,均由此转销于庄市等地。 舟山群岛渔民把刚捕获的透骨新鲜鱼儿,如黄鱼、带鱼、鲳鱼、墨鱼等就近送上岸交易。渔船上需要补充的大米、菜蔬、瓜果和燃料,以及酒酱醋茶,也到老街采购。

老清水浦人清楚地记得,每天下半夜到次日凌晨,街上早已人头攒动,拥挤不堪。你来我往,摩肩接踵。阵阵吆喝声、招呼声、号子声,与风声雨声交织,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一直忙碌到了上午九、十点钟才渐渐声音消散。

图为孙莺与王凯凯走在村中。(陈饰 摄)

1974年后,宁波镇海渔业基地、宁波渔业钢丝绳厂、宁波毛条厂等大企业在附近兴建,居民剧增,对市场需求更旺盛。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 街上出现家庭式劳作店铺,以父子、夫妻、叔侄、姑嫂,甚至祖孙、亲朋,优化组合。他们从采购到营销,从零售到批发,前店后场,配合默契,再现了昔日的商业辉煌。街上海运业、加工业、服务业、运输业、建筑业十分兴旺。一度沉寂的清水浦老街,再度焕发青春。

1984年,行政区域调整。镇海县划分为镇海县和滨海区。清水浦村曾是滨海区下辖的清水浦乡政府所在地。

1988年起各方集资,将石板街路改建为混凝土路面,同时在东街新建菜场,周围交通便捷,清水浦集市再度兴旺。1994年,孙家畈村在清水浦路与镇宁东路交叉处建城西市场。自此清水浦集市逐渐衰落。

图为清水浦老街、老村旧貌。(周盈颖 摄)

今年3月,笔者到蛟川街道采访,时清水浦老街尚未拆迁,旧址仍存。只不过昔日的店铺十存不到一二家。问及村民,答曰:“马上进入拆迁阶段了。”果然,到了天渐渐热起来的时分,再去造访,几乎家家搬迁,老街唯余一条隐隐的水泥路。

走过江边长长的堤岸,昔日的叫卖声已经远去。

滩涂海地与制糖

从空中俯瞰,老底子的清水浦村犹如一片带状树叶,紧紧依附在甬江边。有江必有塘,有堤必有滩涂。甬江边的滩涂,随着岁月的不断延伸,滩涂面积逐年增加。待江塘边沿的滩涂面积,处在水位落差之上,便意味着可以耕种栽培农作物。清水浦人掌握自然规律,向滩涂进发,久而久之,荒滩成农田,泥涂结硕果。

图为清水浦滩涂。(张继业 摄)

甬江塘外称“海地”。清末时,慈溪余姚籍移民迁此营垦植棉、捕捞和海运。

孙莺收集的村史资料上,记载着一位名叫“潘阿连”的种地人。他原籍慈溪白沙周塘,早年来到镇海做苦工。后来到清水浦村种大麦和倭豆。

1948年,潘家开始在江边租地种棉花,亩产量一般30~40斤。资料显示,潘家人将收获的棉花出售了一部分维持生计,其余的由潘母纺纱织布。“1956年,潘家在农业合作化浪潮下,加入生产合作社”孙莺说,这是记录较为详细的一则清水浦村民务农生活痕迹。

上个世纪60年代起,清水浦生产大队组织社员向滩涂要地,掀起了围滩造地热潮。生产大队便集结劳力,到滩涂上掘泥、放溜板、垒塘基,两三年间,硬是在潮起潮落的江边沿筑起一道壮观的泥塘。然后在塘内耕种,抢收成。

到了成熟期,一眼望去,塘外江水汹涌,塘内碧禾绿浪,村民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除了抢地抢种,清水浦村还曾掀起过轰轰烈烈的制糖生产活动。

计划经济年代,糖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之一,凭票供应,额度偏紧。上个世纪60年代,为缓解居民吃糖难,镇海县烟糖公司开辟蔗糖生产基地,发动镇海部分农村种植糖蔗,就地取材,制作黄糖。当时沈家村的汪家生产队也紧跟这一形势,自力更生创办糖厂。

村人从温州运来甘蔗种子,在蔗秧抽出绿油油嫩叶后,移栽到大田精心栽培。到了年底,糖蔗收割,再用土法烧锅炉,榨糖水。“在热辣辣的大铁锅中反复搅拌,从第一锅到第三、四锅,糖水逐渐变得浓稠起来,最终凝成黄糖。”孙莺翻着资料,介绍了当年热气腾腾的制糖场景。据记载,当时糖厂每年产土红糖60万斤,还有五六千斤糖渣可用来烧酒,为当时副食品缺乏的社会需求作出了贡献。

慈风义俗

清水浦村自来商业繁华。自清末起,村人沿袭宁波帮人士习俗,出门经商,旅居沪上和海外的逐渐多了起来。不少乡人奋斗成功后,秉承行善积德优良传统,不仅在岁末年终探望父老乡亲,还急人所急,想人所想,乐助公益,成为百年美谈。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里人徐明义、周嶽英等集资创建葆仁局,治棺“以给境内身亡无力成殓者”。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里人朱有彬、沈一兴、薛大义等劝捐创设公善会,舍施棺木助困,在草庵前后设立义冢。

图为清水浦老屋建筑。(陈饰 摄)

清水浦村开店的恒来、三和、三茂、阜丰四家合资创办永安水龙局。拥有揿压式人力水龙一台和全套消防配套设备,救火队伍一律承义务,村里青壮年争相参与身先士卒。永安水龙局不仅保自己一村的平安无恙,还一闻火警,迅速出发,奔赴庄市等村庄,奋力抢救,每每获得好评。

说好话,行好事,以慈善为怀,助贫济困,在清水浦形成代代相传的风尚。清水浦村慈善长者兴办义学,教育子弟,如里人任耀廷、傅兆霖、张萼棱等,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在清水浦街借用民房,开办私立东浦单级国民学校。

辑、一审:周盈颖

审:杨淑芸 终审:景迪峰

原标题镇海地名故事|金钩钓月清水浦

(点击图片进入→)

新闻总站:中国宁波网 备案号:浙ICP备10210541号-2 镇海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550080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6275137
关于《网络信息服务信用承诺书》签署公告

浙公网安备 33021102000188号

  •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 宁波网络警察报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