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镇海地名故事:重重明楼十七房
2023-11-16 17:04 记者 陈饰 通讯员 戴旭光  来源:镇灵通 浏览量: 5995

一场轰隆隆的豪雨过后,郑氏十七房明清古建筑巷子青石板地面上,积起了一滩小小的水洼。云在碧空悠悠飘,风吹池塘起涟漪,如绿绸浣动。2022年8月初,十七房,美得复古、幽静。

登桥穿廊,渐渐走向了民居深处。这里是十七房村,位于澥浦南1公里。村域面积4.2平方公里,辖郑家、路沿郑、庙后三个自然村。村中名闻遐迩的,便是“郑氏十七房”明清古建筑,现存绝大部分为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建筑。

条石街巷,隔出了一块一块的小天地。走在绵延不绝的院落内,屋穿屋,巷绕巷。屋顶三四重墙檐,层层叠叠,精雕细刻。滴水瓦上,寂寞鸟雀,静静觅食。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重楼百尺连。

用这句古诗来形容眼前的十七房村落群建,有些夸张。然而,我把自己想象成了一只蚂蚁,一只穿梭在地面仰望恢宏古建的蚂蚁。在我的眼中,重重叠叠的马头墙,正是高耸入云、几与青天相接的模样。

六脉商枝说郑氏

十七房,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大规模明清建筑群之一。总占地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此前,号称“全国第一”的湖南张谷英村明清建筑群落,面积不及它的一半。

此地为郑氏一族分支南迁世居之地。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季弟友郑桓公于陕西华县立“郑国”为王。五代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郑氏一族三次举族南下。清光绪《郑传笈朱卷》载,郑氏一支宋南渡迁居灵绪乡(今镇海澥浦一带),择山之阳塘路沿,称路沿郑。传六世之后,分居十七房。后繁衍成族。

原十七房村党委副书记郑剑祥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对“十七房郑家”历史下过苦功了解。他介绍说,十七房老祖为明代中期,旧灵诸乡郑氏东房系六世(字东沧)从塘路沿村分居而来。东沧公生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50年前后),卒于明万历年间,享年77岁。在郑氏宗谱上,老祖排行正十七,后人们称其十七太公,其宅居地统称“十七房郑家”。2001年6月,并入十七房村。

至今,郑氏留有:“崇商尊儒、明礼诚信、乐善好施、慈孝睦邻”十六字祖训。

现存宁波天一阁的《澥浦郑氏宗谱》(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刊刻)载:“郑氏巾卷不绝,代有闻人。”自明清时期郑氏一族致力科举,后人中出了不少主簿、教谕、训导等官吏。明朝年间,身为十七房郑氏家族子弟的郑冲、郑文麒,已外出经商致富。

明嘉靖《定海县志•人物》卷记录,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定海(即镇海)大旱,“禾黍无收,民采蕨聊生不给,至鬻男女以食。”十七房商人郑冲向灾民捐献食粮,受到嘉奖。该卷同时记录,十七房子弟郑文麒于明嘉靖初年(公元1526年)经商致富,捐了“例贡”,被授登仕郎,后被封为文林郎。这是最早见诸记载的经商佐证。

从康熙到光绪中期,十七房郑氏宗族各支承袭祖辈,多以经商为道。渐渐地,累积财富不可数,形成了宗族性的经商集团。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六大支经商队伍,即后来广为人称道的六脉商支,活跃在大江南北。他们分别是:十世郑光礽、十二世郑维嘉(郑德标、郑勋、郑熙)、十二世郑惠舜、十三世郑天治(郑开芳、郑开圻、郑学丰、郑荫庭、郑尊法)、十三世郑伟烈、十四世郑德阶。因此,十七房郑氏成为闻名中外“宁波帮”中发源最早、绵延时间最长的商业家族。

郑氏宗族经商,实力雄厚,创造了一批中华和众多的中国第一。如创设“四恒”银号、“老凤祥银楼” ,“全盛民信局” 、“上海茂昌蛋业冷藏公司” 、“上海民生墨水厂”等名店(厂),为中国创造民族工商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代一代外出经商,积累财富,扩充了郑氏十七房的建筑,形成“台风吹不倒马头墙、全宁波看得到旗杆、无雨水不干”的民居特色。

黄公:提缰跃马堵江堤

十七房村庙基头自然村,有一处十分出名的建筑黄公祠。它不但是当地老百姓心中的神圣之地,还曾被电视连续剧《郑氏十七房》选中入镜。

郑剑祥面带自豪,推开了黄公祠的门。

没有来过黄公祠前,我对它有千百种想象。实际上,它的精美建筑细节还是惊艳到了我。黄公祠屋脊高耸,设计奇特。阳面“双龙抢珠”,阴面“龙凤吉祥”。祠前一片翠绿,四周小河流水。

这是一座前后两进,五开间,高架梁硬歇山顶的建筑。大殿正中悬挂宋理宗赵昀圣旨匾额一方,上书136个宋体正楷字。盖玉玺御章。

从北端大殿到南面门楼,须穿过中间戏台。戏台原身损毁,现已重新修建。戏台东西两侧为看楼。门楼正门朝南,嵌抱鼓石一对,气势雄伟。正门外是一处石板铺就庭院,左右各置石雕石狮、旗杆石。如今,旗杆依然屹立风中。

院外小河静淌无声,河上架着长安桥、永这是当地百姓对幸福生活的祈求。

据说,黄公祠的建立是为了纪念湖北义士黄恕。

黄恕,字文揆,湖北襄阳人。南宋淳祐中,任浙东转运司判官。时定海县(镇海)新土塘与武功村“和尚塘”之间(约今曲汇塘、庙基头一带),相距百余丈。流掉淤荡,填土叠石无济,数十里桑田尽毁。庆元府(宁波)委以黄恕负责治理,但填土无果。南宋淳祐八年(公元1248年)四月初八,黄恕望着决堤处,对大伙儿说:“吾身堵处,速抛土石,将堤坝围合,吾死于此,若辈奋力。”语毕,黄恕提缰语策马跃入决堤处,以身堵涌眼。不多时,人马皆溺死水中。众人挥泪抛石,堤塘不再漏水。

南宋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皇帝赵昀敕赐建“黄公永利之祠”,敕封“黄公之墓”,章大淳题匾额“勒封治水判官黄公永利之祠”。

时光荏苒,1346年,黄公祠因水灾迁移至庙戴村,1528年迁回庙基头。1792年重修,1919年扩建,1995年村民自筹资金修复。2009年农历四月初八(即黄恕殉职之日),对外开放。

“全盛”院士郑颖人

说完古人说今人。

作为十七房村全盛房后人的郑颖人,1933年11月出生于镇海。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十七房村的骄傲。央视七套《军旅人生》栏目评价郑颖人时说道:“他就像一块岩石,一片土,既可筑成梁,也可铺成路。”

容貌温和的郑颖人高中毕业后参军,后大学毕业分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他根据国家需要,从油料机械专业改行从事军事地下工程建设。古稀之年,郑颖人加入了三峡工程的建设队伍。

几十年来,郑颖人孜孜不倦,一步一个脚印,在岩土理论方面默默耕耘,将孤独的岩土科学荒地开垦成肥沃的土壤。他坚韧不拔、执着追求,打开了岩土工程理论世界大门,赢得国内外同行尊重。

郑剑祥回忆说,郑颖人院士和蔼可亲,对家乡有着极强烈的认同感。他因工作原因常年在外,只要一有时间,就回老家探亲。两人在故乡相见甚欢,畅谈了宁波帮精神,游览了十七房。

编辑:乌晓聪 审核:王茵

原标题:镇海地名故事:重重明楼十七房

新闻总站:中国宁波网 备案号:浙ICP备10210541号-2 镇海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550080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6275137
关于《网络信息服务信用承诺书》签署公告

浙公网安备 33021102000188号

  •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 宁波网络警察报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