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包玉刚:心在故乡的“世界船王”
2012-03-08 14:51   来源:中国青年网 浏览量: 5995

1997到2012,仿佛一转眼,香港回归竟有15年了。

2012到1982,蓦然回首,才觉这颗“东方之珠”的真正归程竟要以30年为轮回向前追溯。

30载云烟让无数身影清晰又淡去,却真切留下了中英谈判这段传奇。而这传奇里的一个章节,必然属于一位登上“世界船王”宝座的华人——包玉刚。

中英谈判的润滑剂

又到正月十五。30年前的这一天,正当家家户户团聚闹元宵之时,邓小平在中南海接见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原籍宁波,早年到了香港,生意做得很大,却一向低调实干。这次会面,邓小平告诉他一个重大决定——在1997年收回!同时请他转告朋友:中国收回之后,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这是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最初构想。

邓小平如此信任的人就是包玉刚。当时,这个已入英国籍的华人拥有着一支总数超过200艘的国际航运船队,他本人也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船只吨位最多的“船王”,而他的环球航运集团除了在香港设有代理公司之外,还在百慕大、东京、伦敦、纽约、里约热内卢以及新加坡等地设立了20家子公司或代理公司,所属船只分别在利比里亚、巴拿马、英国或注册。

邓小平告诉包玉刚决意收回香港的7个月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飞抵北京,就前途问题与中国展开了谈判。从1982年到1984年,这场谈判格外考验双方的智慧。

最初,撒切尔夫人想把谈判立场建立在英国至少对一部分领土拥有主权的基础上,“如果中国承认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在此立下脚,然后把主权让出,以换取对香港继续管治的权利。”不过,往谈判桌上一坐,她就感到这不过是一厢情愿想象罢了。

邓小平明确指出:香港主权根本不在讨论之列,稍后中国会正式公布收回的决定。这让撒切尔夫人出乎意料,而在此后的多次谈判中,双方巨大的立场分歧也时时让她非常恼火。

随着中英双方的轮番交锋,谈判桌上的拉锯战不可避免地推演到了现实中。很多敏感的香港人开始外撤资金,逃离香港。就在此时,包玉刚却公开表示自己会变卖船只,投资香港本土。这个表态顿时引起港人的巨大震动,很多人纷纷效仿,购买香港本土的股票。包玉刚也遵守诺言,抛售了三分之二的船只,弃船登陆。

而也就在这场谈判处于焦灼时,一个想法在包玉刚的脑中闪现,他要给唐宁街10号的主人送一份礼物。当年撒切尔夫人还没当首相时,包玉刚和她的先生就已经是高尔夫球场上结识的好朋友,只要去英国,他们总会相约见面;而在撒切尔夫人当上首相后,包玉刚也无需通过外交途径,就可以直接拜访首相夫妇。

据包玉刚的女儿包陪庆回忆说:“有一次他带着我去见撒切尔夫人,带了一盒礼物,和撒切尔夫人说‘我送给你一个圣诞节的礼物。’撒切尔夫人说‘我们做官的不可以接受礼物的。’他说‘你打开,打开看看’。盒子打开,原来是一条普通的跳绳。撒切尔夫人问为什么?他说‘给你跳绳子,我每天早上跳的,非常好,尤其是这种绳子,你可以跳得很快。’他这么一解释,撒切尔夫人笑坏了。”搞了这样一个小幽默,包玉刚身为世界船王的圣诞礼物才刚要出场。

“我今天真正的圣诞礼物是向英国Harland & Wolff船厂定了一条轮船,已经谈妥签约。一年后,请您主持下水仪式,为它命名,祝福此船。”当时的包玉刚素有航运界风向标之称。其他船东一旦得知他在英国造船厂定了船,就会纷纷效仿,从而带动已经僵化的英国造船业。不过包玉刚也直言:“订这条船,完全是为了首相您呀!我手里拿着英国护照,也有一份责任。但首相您要明白,这是我做的唯一一笔亏本生意,船只造价的确比在日本高,时间又长,等于少做了12个月的生意呢。”

撒切尔夫人又高兴又感动,欣然同意主持这艘船的下水仪式,而此时,包玉刚又说话了:“首相,另外有一个条件,我同时也在上海订了一条同类的船,请首相您明年主持英国的船下水之后,就到中国去主持那条姐妹船的下水仪式。”

庆后来说:“我爸爸想她到上海来,从一个非官方的角度来认识中国,来看中国那个时候改革开放的前途在哪里,潜力在哪里。撒切尔夫人如果到北京去,在中英谈判这个很紧张的气氛下,官方的访问肯定有很大压力的。所以她那次到上海去,就比较轻松。”

此后,包玉刚还曾拜托美国总统里根,请他转赠撒切尔夫人一幅自己的书法,写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一次在伦敦和北京之间的穿梭,让包玉刚获得了“政治媒人”、“民间大使”的称号,而在他的女儿包陪庆看来,父亲的作为可以更形象地比作“中英谈判这架机器里的润滑剂”。

1982年12月19日,中英双方签署联合声明,正式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从1997年7月1日起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包玉刚作为嘉宾出席仪式,成为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的见证人。

的银行家

为什么包玉刚能够有实力撮合中英谈判?为什么他可以同时得到中英双方的信任?为什么他愿意以海外华人的身份沟通中英间的分歧?为什么他当年决定举家离开,而最终又情谊满怀地归来?也许这都需要从他的成长轨迹里去寻找答案。

1918年10月13日,包玉刚出生在宁波镇海的钟包村,小学未毕业,他就离开故乡到了汉口,跟父亲学做鞋帽生意。不过那时的他最喜欢的还是读书,半工半,他在夜校学会了英语、会计和经营的基础知识。然而,战争阴霾逐渐侵染整个中国。1937年,包玉刚已无法继续读书,于是到一家银行做了职员,后又转到重庆中央信托局工作。这段时间,他以自己的精明和韧劲使业务蒸蒸日上,很快就担任了重庆矿业银行的经理。1945年抗战胜利后,包玉刚来到上海市银行,出任业务部经理,第二年即被提为该行副总经理兼业务部经理,主管银行业务中最重要的放贷业务。那年他年仅28岁,已在上海崭露头角。

后来曾有一位香港作家问他:“包爵士,你一生之中最难忘的是什么事情?”包玉刚没有多想就说:“有一件,倒是我很引以为荣的。那是年轻的时候,在上海市银行当副总经理,我上面换了三个总经理,但(由于)我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不受政治影响,换他们,却没有换我。”

遗憾的是,此时的上海乃至整个国统区的金融已病入膏肓。通货膨胀,钞票贬值,日甚一日。上海有人形容:“你走进一家店吃面,要先付钱,不然到面端上来时,价钱已翻了一倍。”1948年,包玉刚看够了国民政府治下的飘摇与混乱,他决定辞职,于1949年3月携家飞赴香港。

险中求生 踏足航运

初到香港,包玉刚心中满是喜悦,但很快便有“一种被流放的感觉”,因为他发现“已没有机会回去了”。行走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他不得不从长计议。经过与父亲的一番商议,他们决定以进出口贸易为业来养家糊口。但没做几年,新中国政府开始实行统办土产出口,而且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中国实行物资禁运,包家的小生意难以为继。 

包玉刚的父亲开始考虑转做房地产,但包玉刚却主张搞航运。他认为房地产业虽有利可图,但是机动性不大,受政治形势影响也较大,而航运则是活的。他说:“航运是世界性的业务,资产可以移动,范围涉及财物、科技、保险、经济、政治、贸易,几乎无所不包。”也就是说,做航运业,如果时局太平,可用来赚钱;一旦风云变幻,则可一走了之。

但这个提议却招来了全家人的反对,因为航运的风险是众所周知的,连母亲也劝他“行船跑马三分险”。不过,包玉刚还是得到了一个支持者,那就是他的挚友郑炜显。郑炜显说:“一个高明的企业家与一个赌徒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能审时度势,随时捕捉稍纵即逝的机遇。”通过具体分析,他又告诉包玉刚:“你虽然未搞过航运,但你有很多别人所没有的条件:你曾经在好几家银行干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调配资金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就算是正在搞航运的人也未必比得上你;另外,这几年你搞进出口贸易,世界各地的行情你熟悉,商场中的风风雨雨你也经历过,所有这些对你转行搞航运都是宝贵的财富。我倒认为不一定要因循守旧,照着别人的路子走,发挥你的优势,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就……。”

1955年春节后,包玉刚终于获得父亲的同意,着手订购第一条船,从此开始了他的“船王”之梦,那一年,包玉刚37岁。

金安起航 迎接船王

经过一番考察,包玉刚用20万英镑买下了一条已使用了27年的烧煤船,取名“金安号”,意为“金色的Alpha”。

1955年7月30日,“金安号”正式起航。当它从英国驶向、途经印度洋时,包玉刚已经办好了两件事:一是成立“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二是谈妥了第一单生意,将“金安号”转租给日本一家船舶公司,从印度运煤到日本。

至此,包玉刚可谓旗开得胜,首战告捷。以后的几年中,他在二手市场上大量购买船只,40多艘船都用这种办法买进。同时,他坚持以“长租”的运营模式代替“散租”,确保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这种稳扎稳打的经营方式让包玉刚区别于其他的船主,并且获利颇丰。此后环球公司的船队迅速壮大,1974年,闻名世界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在美国曾拜访了包玉刚,风趣地对他说:“搞船队虽然我比你早,但与你相比,我只是一粒花生米。”

1976年3月,美国《新闻周刊》以“海上之王”为题在封面刊登了他的照片,从此包玉刚正式赢得了船王美名。到1981年,包玉刚的船已有200多艘,总吨位达到2100万吨,比美国和的国家所属船队总吨位还要大,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船王”。此时,距他最初从事航运业,只有短短25年。

一位香港记者问他:“包先生,你作为一个中国出生的人,在国际航运界和金融界做出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你有何感想?” 

包玉刚微微一笑,回答道:“我们中国人在世界上以勤劳、诚实、厚道闻名于世。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过去在国外创业所遇到的困难,往往比其他国籍的人多,不信任和白眼都时常碰到。要想做出卓越的成绩,只有靠我们自己埋头苦干,用我们的勤劳战胜困难,用我们的诚实取信于人,那种依赖外国政府给你资助或给你津贴的幻想是不现实的。一旦我们的事业顺利时,却不可妄自尊大;当事业不顺利时,也绝不卑躬屈膝。人应该始终保持他的尊严和自信心。” 

心在故乡 功在国家

1980年3月19日,包玉刚步入北京的人民大会堂,第一次受到邓小平的接见。

他激动地握住邓小平的手,带着浓厚的宁波口音,说:“我一直很仰慕您,今天能够见面,真感到莫大的荣幸!”

慈眉善目的邓小平用字正腔圆的四川话说:“欢迎你,包先生,你当世界船王,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嘛!”

听闻此言,包玉刚两道眉梢挑起,略显惊讶,又近乎害羞,连声说道:“您过奖了!您过奖了!”

“世界船王”的称呼他听得多了,可把“世界船王”和“中国人的骄傲”连在一起,而且是从自己敬仰的邓小平口里说出来,包玉刚实在太意外了。

这次会面后的11年间,邓小平与包玉刚又有过多次见面,按照包玉刚的话说,见面时的感受正是“一见如故,心灵相通”。1991年9月23日,包玉刚。邓小平第二天即发出唁电深情悼念:惊闻玉刚先生病逝,深为悼念。先生热心祖国建设,为实现“一国两制”身体力行,功在国家。希家人节哀珍重!

如今,一代船王虽已离去,但他的成功历程和爱国情怀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自豪骄傲、热血沸腾。包玉刚拥有难以数计的财产,却从来不允许自己和亲属的生活过分奢侈,但对祖国十分慷慨大方。改革开放后,他率先购买中国建造的船舶;1979年,他捐款1000万美元,在北京建造新型旅游饭店--兆龙饭店;不久,又捐资1000万美元,在上海交通大学建造兆龙图书馆,后来,他又捐款5000万元人民币创办宁波大学,投资600万美元与内地合资建造宁波钢铁厂……这些饭店、学校、企业等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中国青年网记者 贾元熙编写)

新闻总站:中国宁波网 备案号:浙ICP备10210541号-2 镇海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550080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6275137
关于《网络信息服务信用承诺书》签署公告

浙公网安备 33021102000188号

  •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 宁波网络警察报警平台